2010年1月6日 星期三

新莊老街地區_基地介紹

老街空照(農委會農林航測所,民98)


新莊老街地區

不同於中港大排周邊地區公寓大廈林立的空間樣態與社區生態,中正路以南大漢溪畔的新莊老街地區,大致維持了昔日「新莊街」的市街紋理。就歷史發展變遷來看,新莊老街是整個新莊(或是說大漢溪以北地區)地區社會、經濟、與空間發展的起源,提供新莊居民認識自己、認識社區,從而參與社區的一種切入角度與主題。

而捷運新莊線即將在四年後(西元2013)開通,便利友善的大眾運輸勢將帶來人潮機會。過去以河運興起的市街,如何運用此契機,為老街、甚至新莊整體帶動更進步宜居城市的發展前景,成為此時此刻,地方社區、政府、社區規劃師所應共同面對的課題。

故本案延伸擴展計畫範圍至大漢溪畔新莊老街地區,提擬環境分析與計畫如下。

一、基地調查分析

(一)地景變遷(詳圖3.6

新莊即「新興的街莊」之意。新莊老街在新莊平原開墾初期即已規劃,墾戶除了招佃開圳之外,同時亦興建廟宇、劃定店地,做為信仰與農商中心。

清代臺灣米以輸出到大陸為主,是經濟作物,當永安陂、萬安陂完成,昔日的「興直埔荒地」化為千頃良田,稻作產量倍增,米糧市場興盛,新莊街位處康熙末年大地震所形成的臺北大湖凹岸,具有優越的河港功能,成了淡水、八里坌的內港,臺北地區的農商物產集結於此,如此,新莊街發展為清代臺北地區最早的繁榮市街。「平原開闊,水田肥美,實為臺北要區,天然巨鎮也。中有新莊街一道,商販雲集,煙戶甚眾,凡內地人民赴臺貿易,由郡而來北路,必至於是。」淡水同知胡邦翰在1763年(乾隆28年)如此形容新莊街的繁榮。

港埠新莊不僅農、商發達,也成了行政中心,1750年(乾隆15年),八里坌巡檢司移駐新莊,在1789年(乾隆54年)設新莊縣丞。新莊做為淡北首善之區的繁盛期,從乾隆朝一直到持續到嘉慶初年,大約於18世紀末期達於極盛。但隨著臺北湖逐漸消失,河川沖刷嚴重,新莊的良港功能亦隨之喪失,終被對岸的艋舺取代。新莊河港「千帆林立」繁華數十年,曾有「一府二鹿三新莊」美名,只不過,這個響亮的名號,被後來的「一府二鹿三艋舺」給掩蓋過去,今幾已不傳,只留在文獻與當地人的傳說記憶中。

()土地使用

新莊老街於都市計畫土地使用蓋分為兩大類,新莊路兩旁街廓為商業區,其餘則為住宅區。就法定土地使用強度來看,相對較低。

()建成環境

新莊老街內建物型態目前仍以傳統街屋或公寓為主,多數仍為伍層樓以下,相對於新莊其它地區高樓大廈林立,仍一定程度保有既有空間歷史紋理與建築樣態。

()交通系統

由於是老街區,道路多沿襲既有結構。聯外與穿越性交通,主要依賴中正路、新泰路、環河路、大觀路、景德路等道路。

街區內道路則路幅寬度較窄,其中新莊路商業活動強度高,有地區性交通與停車問題。至於其它如碧江街、利濟街、思明路等,屬社區使用性質,人車共用;至於戲館巷、米市街、挑水巷等歷史巷道,由於路幅無法行車,則以人行(含機車)使用為主。

(五)空間結構

昔日繁華的貿易市街發展出三條重要的歷史空間軸線,分別為市集及商業發展的的新莊路,舊有灌溉渠道後村圳,港埠時期岸邊的碧江街。以及連接此三條軸線的如米市街、戲館巷、挑水巷等老巷道,而廟宇與街道的T字形關係構成了街道端點特殊視野。

(六)宗教與節慶活動

新莊老街另一特色為有密集的宗教場所,包括為人熟知的武聖廟、慈祐宮、文昌祠、廣福宮古蹟寺廟,以及分佈於街區內的地區形寺廟、教會等。而這些宗教寺廟的儀式活動,形構了街區年度性的文化節慶節奏。除此外,還有元宵燈會與中原普渡,也是以老街做為整個新莊地區之龍頭與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