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6日 星期三

中港大排周邊地區_基地介紹


新莊地區發展變遷(左起:1979年農測所航照圖、1999年農測所航照圖、2008年google航照圖)

(一)環境變遷

新莊市快速發展,連帶的整個地景地貌亦不斷在改變。由1979年航照圖所見,可看到那時期的五股工業區還只是一片沼澤,東邊之化成路地區才剛剛有小型製造業由三重等地移入,而這個時候的中港大排,還是跟百年前一樣,扮演著水稻灌溉之角色。

其後,伴隨著臺灣地區之都市化與工業化,新莊的工業發展在第二波大發展中展露快速生猛的能量,政府於新莊劃定發展項目的工業型態最初為民生輕工業,此類工業乃高度勞力密集之工業,需要大量之勞動力。是故,以當時三重(頭前工業區)與新莊西盛、瓊林地區為發展重鎮的民生工業也就需要大量的勞工住宅,上新莊的中港大排周遭就成了地緣關係上極為有力的中點,大量的住宅供給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茂盛起來,在短時間內被蓋起來的住宅,缺乏都市計畫的設計,也缺乏公共設施的配置,造就出了現況上新莊中港大排周遭極為擁擠、巷道狹窄,開放空間不足等問題等。那個時代是『量』的時代,地景地貌也大至抵定,一個高密度、低公設的大型勞工住宅社區就這樣在臺北都會區邊緣興起。

1999年航照圖可以看到,整個西邊的頭前工業區已經發展,而北邊高速公路下方的沼澤地帶,也已經成為了五股工業區,井然有序的棋盤格道路與廠房,二重疏洪道原居民被以水利計畫為由拆遷,整個河道成為大型綠帶,南邊大漢橋也已通車,新莊跟板橋、臺北市的連結被強化,整個中港大排周邊地區的道路系統已有了現況之基礎,跟1979年同一地區之航照圖相比,改變不可謂不巨大。

進入1990 年代,於地方爭取大型建設計劃的同時,產業也受到全球化及資本主義驅使而紛紛外移;無意將資本外移的大型工廠,也因無法通過環境評估的考驗遷移至五股、桃園等外緣工業城鎮,引領1990 年代新莊面臨新一波空間結構的變遷,逐漸跳脫早期工業城鎮的刻板印象,轉變成為一座新興都會。另一方面,中港大排周遭地區相對於臺北市較低的房價,並配合新莊大規模的都市重劃與副都心開發,新一波的移民潮出現,使得中港大排周圍地區傳統五層公寓的地景有所改變,高層集合住宅也進駐本區。

短短數十年間,新莊已從純樸的農業鄉鎮鎮蛻變為新興的衛星城,至今因二級產業的沒落使得地方隨處可見大量的土地閒置,卻又必須同時提升都市功能。新莊自工業化後地景就一直處於不斷成長的狀態,蛻變的腳步似乎未曾停滯過。

(二)土地使用

中港大排兩側地區透過都市計畫的劃定,形成以學校、公園、市場為中心,周圍分布住宅區的土地使用分區型態。北側副都心則為以商業區為主進行開發。整體建成環境複合的都市機能,具多元性,又因都市計畫保留公共空間,而具備都會整合發展潛力。

(三)重要設施

承上述都市計畫上位原則之故,中港大排地區生活機能複合而便利,都市空間分布多處服務設施與公共空間,包含市場、學校、機關、醫院,透過道路系統彼此串聯起來。新莊體育場位於大排南端,以體育館、與多功能運動園區,提供新莊市民休閒運動、大型活動舉辦良好的場所。

(四)交通系統

中港大排地區因近年人口遽增,道路交通問題嚴重。北捷運新莊線桃園機場捷運北捷運環狀線皆已動工,未來五年內將陸續開通,其路線與車站分布密集,甫以相銜接的公車路線,可望以大眾運輸網絡,為新莊紓解路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