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6日 星期二

中港大排周邊地區公共空間長期發展綱要計畫


(一)課題指認

中港大排河廊改造計畫推動迄今已三年,河廊主體工程與相關配套計畫正依續推展中,且縣府就此也業已建立專案會議平臺,專責整體計畫進度並協調各子計畫(含各局處)之協作。

換言之,目前整個中港大排地區已有既定之願景與發展架構,在此一架構下,主軸自然為河廊主體工程,以其做為啟動本地區再發展與都市空間環境轉型之核心戰略。搭配此,就都市管理與經營的層面,又分別有以下主要配套面向:

Ÿ 都市計畫與土地使用調整:此部分以城鄉局為主導,針對中港大排完成後預期帶動的地區發展與空間再結構,進行都市計畫與土地使用的修正調整,包括了周邊地區整體規劃、都市更新地區劃設推動、必要的土地使用變更調整、以及未來河廊兩側都市設計規範之擬定,這些工作,刻正配合進行中。

Ÿ 交通運輸之規劃調整:此部分以交通局為主導,除因應河廊工程施工期間可能交通(含停車)提擬替代方案外,正就此地區未來發展,包括呼應捷運(新莊線、機場線、環狀線)路網建置、特二號快速道路完成後交通型態改變,新莊副都心後續發展定位,以及結合河廊改造理念的綠色路網(人行、自行車)推動等,分別進行短、中長期的方案。

Ÿ 其它策略性都市環境改造:為銜接並強化河廊主體工程之空間整體性與效益而推動,此部分包括如廣二用地開闢(水利局)、新莊副都心公共設施開闢(工務局)、中港大排周邊六校綠校園改造(教育局)、街道環境景觀改造(新莊市公所)等,

Ÿ 文化與社區營造:為配硬體環境改善所進行之社區營造工程,包括97年度專案整合(水利局)、中港大排社規師(水利局)、中港大排公共藝術設置(水利局)、商圈營造暨形象改造(經濟發展局)、文化景觀調查(文化局)、以及由水利局辦理近百場的各類說明溝通會議等。

綜合以上,本團隊認為此即所謂「中港大排公共空間長期發展綱要計畫」,並業已推動實施中。循此,本計畫將依據此架構與配套面向,提出擴增性的補充:

1.與中港大排河廊銜接

中港大排河廊改造主體工程刻正進行中,預期完成後,將為新莊地區創造出一條兼具景觀休憩與地區發展振興的河廊綠帶。然而,目前整個地區主要焦點皆集中於河廊主體本身,相對缺乏對於兩側周邊地區與中港大排河廊如何銜接進行探討,這對於河廊改造工程之整體效益會打折扣。

目前大排兩側地區與河廊之銜接,主要是依賴幾條東西向主要道路,由北至南包括中原路、幸福路、復興路,以及昌隆街、自立街、自信街等。由於大排兩側地區密度甚高,上述道路使用狀況幾近飽合,再加上人行道建置不完備,違規佔用情形更屬常見,因此,就開放空間人行串連的角度來看,狀況不佳、亟待改善。

2.各相關計畫之串連整合

中港大排河廊改造是一新思維下的都市基礎設施改造方案,相對地,其所涉及之尺度範圍、工程介面的多樣、配套機制之複雜也是前所未有。就此,各局處也紛紛投入計畫、資源,也累積了一定成果。

然而,從地區計畫(District Plan)的角度來看,個別計畫應該被收攏在一整體目標下來思考,且各計畫間應有前後接續、相互加乘的效果;又從民眾的角度來說,無論所感受體會到的是某個局處的某項工作的績效,其形成的皆是對縣府、以及對整個河廊改造計畫的總體評價。因此,各相關計畫之串連整合,乃至於共同行銷就格外重要。

3.日常生活尺度議題關照

中港大排改造完成後之願景自然令人期待,但也必須回應對日常生活尺度議題的關照。因為就現實來看,大排兩旁社區普遍來說環境品質不佳,特別是肇因於密度過高導致公共空間與公共服務不足的問題。因此,若只拘泥於河廊本體之改造,或是中長期都市計畫層次調整的訴求,對於大排兩旁的許多人(特別不是臨大排兩旁)來說,其日常生活的環境品質依舊沒有提升,對河廊改造的認同也會打折扣。

(二)公共空間發展構想

依據前述課題指認,並參酌中港大排河廊改造之相關計畫,提擬以下公共空間發展構想:

1.由「點」到「線」的拓展

延續去年社區規劃師推動中港大排六校圍牆改善計畫,以校園為基礎點,針對東西向道路進行改造往人行(通學路徑)的線拓展,銜接中港大排河廊,建構相對於河廊的東西向開放空間系統,形成綜效。

藉此,可拓展六校校園改造之效益,並結合97年度推動通學路廊之構想目標。

2.歷史水圳網絡的再生

配合水利局「大漢溪左岸後村圳及其支線景觀資源調查」,發現中港大排周邊地區有既成的歷史圳路,可透過改造,將其轉化成有別於既有都市計畫道路網絡的人行巷道,除可銜接河廊、學校、公園等重要公共空間,也是對河廊改造此一主題強化補充。

藉此,將可進一步突顯縣府近年來以「親水」為主軸的縣政企圖,並擴大中港大排河廊帶動的地區關連效益,往南延伸至新莊老街地區,甚至進一步上溯至樹林,有機會成為另一個跨區域的環境營造樞紐。

3.社區公共空間節點修補

針對大排兩旁社區進行公共空間節點的修補,除目前已進行中的中港國小等六校校園改造,以及公所推動思賢公園、福壽公園、三角公園改善外,進一步將尺度下縮更貼近社區日常生活,包括廟埕、人行巷道、閒置空間綠美化、垂直綠化等等。

藉此,可結合包括城鄉局負責之「城鄉風貌改造」、「社區規劃師」資源,以及環保局推動的「低碳城市」政策,又或者是為後續推動公共藝術設置提出進入社區的不同思維與操作線索。